Go Back
  • Business Units

  • Types

  • Year



【cpjobs名人專欄】從醫療儲物櫃到AI互動卡 藍海策略的落地實踐

所謂「藍海」,說穿了,就是從未被充分開發的需求與客群,透過「差異化」與「價值創新」,開創無人爭奪的市場空間。

最近,筆者參與了《醫院管理局研討大會2025》,看到不少前沿醫療科技的真實落地案例。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,是一款結合電子磅秤與RFID的智能藥品儲存櫃:每一格都可即時偵測藥品數量,確保用藥安全與流程透明,減少錯配與遺失風險。功能的確強大,卻也帶來另一個現實問題——單套價格動輒數十萬元,對中小型醫療機構而言,還是遙不可及。

那麼,這類技術只能停留在小眾市場嗎?未必。我一直認為,技術應該是可以被「拆解」與「重構」的。以這款智能櫃為例,若抽離部分高階功能,將核心儲存與識別技術模組化,就能把硬件成本大幅壓低至萬元級別,讓一般診所、社區醫療點也能負擔得起。若再結合租賃模式,比如每月只需三、四千元,便可彈性按需求部署,企業既能收回開發成本,更打開了連鎖診所、學校、辦公場所等跨場景的新市場。

以小搏大,模組化之外還要軟體加值

硬體簡化是打開門檻的第一步,真正能讓技術發揮長尾價值的,是後端軟體與使用情境的串接。就像我們團隊在展會中展示的「AI創讀卡」:一張卡片背後,連結的是生成式AI圖像引擎,觀展者只需選擇描述,就能即時生成專屬圖片,印在帆布袋上帶走。

這樣看似簡單的小體驗,卻帶來了教育、行銷、零售多個場景的想像空間:學校可以用來做AI生成書籤、個人化學習禮品;品牌活動可以現場互動客製化;甚至延伸到線上社群,打造跨平台的品牌黏性。硬體不是重點,軟體與情境才是。

藍海策略不只是降價 更是重構使用方式

其實市場早已證明:高端科技若僅停留在展示間裡,是無法產生滲透力的。唯有在成本、彈性和情境之間找到平衡點,才能把技術從實驗室帶到日常。我們在是次展會中也同步分享了RFID固定資產管理、無底紙打印標籤等新方案,背後邏輯如出一轍——不是單純「賣設備」,而是讓用戶看見「如何用得起、用得久、用得廣」。

對於香港而言,醫療、教育、零售服務行業眾多,技術大眾化不只是商機,更是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。藍海不應只是新口號,而是企業在新時代破局的現實選項。要走出「紅海」靠的從來不是單一技術或產品,而是企業是否願意換個角度,將高端技術拆解重構,化繁為簡,再用靈活的營運模式打通新客群。

撰文:謝小江(Nelson) / Million Tech萬碧發展有限公司創辦人
萬碧發展有限公司於1987年成立,為香港第一代資訊及科技初創企業,憑藉創新的商業頭腦,令公司成為自動識別行業的市場領導者。Nelson積累了30多年的經驗,與時並進,近年研發標籤機械人,為業界提供自動化印貼標籤管理。

原文連結:【iMoney】生成式AI驅動的創新浪潮:企業與教育的新契機

相關專欄文章:

【wepro180】【創科動向】跨界創新:生成式AI如何重塑企業運營與校園學習

【cpjobs】生成式AI雙贏策略 — 企業與校園如何共創未來?

【ezone】【IT觀點】生成式AI為企業與教育帶來的轉變契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