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經濟持續承壓,許多傳統品牌面臨生存挑戰。筆者早前出席聚會,得悉近期一項針對本地中小企業高管的小型調查顯示,超過半數(54.6%)認為市場波動明顯、需求放緩;22.7%甚至表示已進入「收縮期」;展望2026年,多數受訪者(45.5%)預期將面臨輕微下滑至重大挑戰,僅36.4%抱持溫和好轉的期待。
近期香港餐飲業亦呈現結業潮,歷史悠久的《海皇粥店》和《大班麵包西餅》等老字號先後停業。業界普遍認為,這些品牌未能與時俱進、流失年輕客群,加上高租金及消費北移,最終難逃困境。相對地,新派烘焙店如嘉多娜與 Bakehouse等則憑藉創新口味、網紅體驗及社交媒體營銷,成功吸引大量顧客,展現「特色效應」與「體驗至上」的市場威力。
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:「鬥平未必是出路,消費者更講求體驗,企業要敢於創新,增加特色。」筆者十分認同,例如近年流行的「Espresso加橙汁」與「茅台拿鐵」,便以獨特口味吸引目光。若企業停滯不前,將被市場淘汰;唯有持續創新與轉型,才能在競爭中突圍。上述調查亦顯示,27.3%高管將「策略性成本管理」及「市場拓展與銷售增長」列為2026年首要課題,反映企業正在守住成本與主動進取之間尋求平衡。以下為筆者結合多年經驗所整理的四大策略:
1. 必須轉型必須:淘汰舊模式、擁抱多元
轉型是企業延續生命力的關鍵。以本地《一粥麵》為例,由單一粥品店升級為提供雲吞麵、套餐與小食的多元餐廳,成功吸引更廣泛的客群;亦有連鎖快餐店改走自助餐模式,靠平價策略提升翻枱率,取得顯著成效。
反之,若只以「任吃粥」噱頭吸引顧客而缺乏創新,難以留住忠實客群;以冰皮月餅聞名的老字號,忽略日常糕點銷售,營收過度依賴中秋節,則容易出現季節性波動。以上兩例均啟示,企業需及時淘汰效益低的產品線,並針對市場痛點開發差異化服務。
2. 開源節流:兼顧成本與價值
在資金緊張下,企業必須同時節流與開源。節流可透過汰換低效流程提升效率;開源則需開拓新收入來源。例如,IT行業在政府科技券(TVP)取消後,不再依賴補貼,可推出月費租賃自動化設備與雲端服務,既降低客戶一次性投資門檻,也穩定現金流。我們推動智能圖書館系統時,採用「硬體簡化+軟體訂製」模式,不但降低初期成本,後續軟體升級亦創造額外價值。同時,精簡產品組合,將低銷量商品下架,集中資源推廣熱銷品,也能提升銷量與利潤。
3. 洞察市場:提供「必需品」而非「加分項」
宏觀數據亮麗不代表消費端熱絡。企業需思考自身提供的是「必需品」(Must-have),還是「加分項」(Nice-to-have)。餐飲業可從三方面入手:營造獨特風格,吸引本地與遊客;選址小而精,降低租金並創造排隊效應;導入自動化設備,提高效率、減少出錯。
4. 主動求變:預見風險、抓住機遇
企業不可等到營收下滑才行動,而應提前洞察風險並積極應變。我們的IT公司早年看準教育市場潛力,投入資源建團隊,專注開發智能圖書館管理系統。三年間已有逾百所中小學採用,並逐步拓展至東南亞市場。創新之路並不平坦,需充分測試、與用戶溝通並及時調整,才能真正提升效率並創造額外價值。
作為企業經營者,我一直相信經濟逆境既是挑戰,也是轉機。唯有淘汰落後模式、擁抱多元創新、洞察市場需求,企業才能突圍而出。無論餐飲業或IT企業,都需保持前瞻思維、主動求變,以創新產品與服務為核心,打造真正符合客戶需求的「必需品」。

撰文:謝小江(Nelson) / Million Tech萬碧發展有限公司創辦人
萬碧發展有限公司於1987年成立,為香港第一代資訊及科技初創企業,憑藉創新的商業頭腦,令公司成為自動識別行業的市場領導者。Nelson積累了30多年的經驗,與時並進,近年研發標籤機械人,為業界提供自動化印貼標籤管理。
原文連結:餐飲與企業轉型啟示:逆境中的創新之道
相關專欄文章:
ezone【IT觀點】從困境到機遇:餐飲業創新轉型的4大關鍵策略
wepro180: 創科動向|困境中的轉機:餐飲業如何以創新找回市場主動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