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 Back
  • Business Units

  • Types

  • Year



【iMoney智富】外勞潮下的人才荒:中年IT人如何突圍與轉型?

香港經濟在2025年持續面臨不確定性,雖則第二季度GDP錄得3.1%的增長,但全年預測仍只介乎2%至3%,反映全球貿易摩擦與本地消費疲弱的影響。更令人關注的是,失業率已由年初的3%上升至3.9%。自政府於2023年推行「強化補充勞工計劃」(ESLS)以來,社會亦掀起「外勞是否進一步擠壓本地就業機會」的爭議。雖然計劃主要針對建築、零售及餐飲等勞動密集行業,且政府近期已收緊申請門檻以優先考慮本地招聘,但社會疑慮依然未息。

與此同時,在資訊科技(IT)領域卻出現另一種矛盾現象:一方面企業裁員頻仍,另一方面高技能崗位又難以覓得合適人選,導致「人力錯配」的尷尬局面。

作為長年深耕IT界的從業者與企業經營者,筆者觀察到兩股壓力正夾擊中年員工:一是企業為求生存被迫節流;二是數位化與人工智能(AI)浪潮推動下,市場對具備新技能的「即戰力」需求急升。市場調查亦顯示,愈來愈多香港企業傾向聘用靈活用工、短期合約或專案型人才。這對習慣穩定就業的中年從業者而言,是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
雖然外勞並未大量進入IT高端職位,但他們間接加劇了市場競爭,使企業更傾向聘用具新技術或外來經驗的年輕人才,令中年IT人面臨邊緣化風險。整個職場正被重塑,中年IT人才即使擁有豐富經驗,若不主動增值或轉型,便容易被視為「高成本、低適應力」的一群。

基於此,筆者提出幾項實用建議,供中年IT從業者及中小企業領導者參考,助他們在人才荒與外勞潮中穩住陣腳。

中年IT從業者的「適應升級指南」

  • 技術結合商業洞察,創造更高價值:純粹的編碼技能已不足以立足,應學習如何將技術應用於業務痛點,例如透過AI自動化降低運營成本,或利用數據分析優化客戶體驗,結合商業思維,方能提升自身的不可取代性。
  • 發展多元能力與自主領導力:別侷限於單一角色。可涉獵產品管理、項目協調等範疇,並考慮取得相關認證,從「技術執行者」轉化為「問題解決者」。
  • 持續學習與拓展人脈網絡:AI與數位轉型相關技能需求不斷上升。中年IT人可透過學習新工具、承接顧問或自由接案累積多樣場景經驗,提升市場競爭力。同時積極參與業界社群與科技研討會,擴大人脈與資訊圈。

此外,筆者觀察到市場上許多企業在系統開發或更新過程中,常因缺乏專業項目管理而導致失敗。這正是機會,若能成立專業項目管理公司,以「不成功不收費」的策略,專注確保項目落地,將具備長遠發展潛力。雖然初期挑戰重重,但隨着信譽累積,這類服務勢必成為市場新需求。

給中小企業管理層的啟示

在人才荒與競爭壓力下,企業若一味依賴外勞,恐難建立可持續競爭力。更明智的做法,是投資於本地中年人才的再培訓與再發展。

企業可考慮建立內部培訓課程、推行師徒制度,並以「貢獻度」及「成效」作為評估準則,鼓勵資深員工將經驗轉化為教材,累積知識資產、強化整體戰力。

以筆者公司為例,我們設立了「MT Lab Solution」框架,整合研發(R&D)與前端開發同事集中資源及分享,於制度化下將Ideas變為Solutions。同事之間主動分享成功策略與可複製流程,這不只是知識傳承,也是提高執行力與團隊凝聚力的關鍵。當一家公司能把經驗制度化、流程化,它的「人」就變成可輸出的產品,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,內部仍能保持穩定生產力。

危中有機,轉型為先

在2025年這場經濟迷霧中,中年IT人應視挑戰為轉型契機。守住技術根基的同時,拓展商業思維與跨領域能力,將是持續受聘與被重視的關鍵。

而對中小企業而言,若能以靈活的人才策略結合內部培訓與共享文化,不但可穩渡逆境,更可能在市場回暖時脫穎而出,成為下一階段的贏家。

撰文:謝小江(Nelson) / Million Tech萬碧發展有限公司創辦人
萬碧發展有限公司於1987年成立,為香港第一代資訊及科技初創企業,憑藉創新的商業頭腦,令公司成為自動識別行業的市場領導者。Nelson積累了30多年的經驗,與時並進,近年研發標籤機械人,為業界提供自動化印貼標籤管理。

原文連結:【imoney】外勞潮下的人才荒:中年IT人如何突圍與轉型?

其他連結:
【ezone】逆勢轉型:中年IT人如何於外勞潮與人才荒間突圍?

【wepro180】創科動向|面對經濟迷霧 中年IT人該何去何從?

【cpjobs】危機中的轉型之道——中年IT從業者應對外勞壓力與技能缺口的策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