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到筆者的創業歷程,總會先由黑白條碼(Barcode)說起。早於上世紀50年代,Barcode已經在美國出現,並於60年代開始在當地被應用於零售業中。Barcode雖然看上去都是黑白相間條紋,但多年發展下來也有分為許多種。
美國早年通用的「通用產品代碼」(UPC, Universal Product Code),只有12個數位,後來歐洲又開發了一個 EAN-13,變成13個數位,而日本又有個類似的JAN-13。有趣的是,現在許多系統都能夠把不同的Barcode對應。
我最初接觸Barcode,是於創業前的一份工廠工作,負責測試工廠所生產出來的產品,主要是電腦的供電器(Power Supply)。由於要供貨給那些大品牌電腦公司,對產品質素有很高要求,因此我們在生產及測試過程中,就應用了Barcode作為一個很有用的管理工具。當每件產品被測試後,都會被標上一個條碼,就等同有了它的「身份證」,然後資料被輸入電腦系統之中。我們很容易可以知道任何一件產品在生產時的情況,若有損壞時也知道它的狀況。配合測試數據,我們能掌握每一批次產品的詳細資料,有任何問題也可以即時報告管理層,看看是否需要在生產中作出調節。因為產品種類多、數量大,故條碼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。
我在那兒工作了4年多後,忽然有同事邀約我一起創業。那時候還未流行「創業」這個詞或概念,一般都是說「不如自己出去搞生意」,基本信念就是「工字不出頭」的傳統思想吧。當大家初步傾談,看看有甚麼創業方向時,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到Barcode。
當時是上世紀80年代,市面上開始出現了所謂「零售連鎖店」(Retail Chain),而有部分亦開始在店中使用Barcode來作管理,例如鱷魚恤、Texwood、KPS錄影帶、佐丹奴等。而最為人知的零售超市百佳、惠康,都仍未使用條碼。我們覺得,條碼是將來。隨着香港零售業不斷發展,下一步一定是廣泛使用Barcode,只要我們能造一些條碼產品出來,就可以順應趨勢、順風而行。
於是我們一共4個人,因為大家相信Barcode的潛力,就膽粗粗地成立了Million Tech,走上了我們的黑白條碼之路。
撰文:謝小江(Nelson) / Million Tech萬碧發展有限公司創辦人
萬碧發展有限公司於1987年成立,為香港第一代資訊及科技初創企業,憑藉創新的商業頭腦,令公司成為自動識別行業的市場領導者。Nelson積累了30多年的經驗,與時並進,近年研發標籤機械人,為業界提供自動化印貼標籤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