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iMoney 專欄 創科解碼】高科技校園中的 智能圖書館
最近筆者參觀了一所學校新近啟用的綜合性現代化智能圖書館,親眼看到一間歷經數十年寒暑滿有歷史的圖書館成功大變身、煥然一新,並增設了許多新科技、新功能,讓學生們興致勃勃地重新回到圖書館當中,並重拾閱讀興趣,令人實在感到十分鼓舞。
最近筆者參觀了一所學校新近啟用的綜合性現代化智能圖書館,親眼看到一間歷經數十年寒暑滿有歷史的圖書館成功大變身、煥然一新,並增設了許多新科技、新功能,讓學生們興致勃勃地重新回到圖書館當中,並重拾閱讀興趣,令人實在感到十分鼓舞。
筆者最近因為工作關係,經常接觸本地的中小學老師及職員,他們都了解到「AI人工智能」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將會是世界的未來,是一個正在加速發展的大趨勢。他們很想在校園裏開始提高學生們對AI人工智能的認知,但往往不知道該如何着手。
圖書館智能化,已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。康文署早於2018年已向立法會申請近8.8億元撥款,以更新全港所有公共圖書館的系統,並利用RFID把圖書館智能化,預計2024年或之前完成。而對學校而言,學校圖書館也有智能化的誘因,不但可大大節省圖書館管理人力需求(特別是在香港現今人才嚴重流失之時),更能有效提高學校創新科技的形象,於校園生活植入STEAM元素。
過去幾年,新加坡基於許多地緣及內在因素,在商業經濟上快速發展,新的「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」計劃也帶動了當地人力市場的需求,令工資不斷上漲。雖然如此,當地人手依然不足,一些餐飲業務仍然面對20%至30%的空缺。各行各業紛紛要尋求自動化的解決方案。
目前許多大企業或中小企在實踐ESG時,比較容易理解及執行的也許是環境保護(Environmental),而公司管治(Governance)亦相對清晰直接。而論到社會責任(Social)的範疇就可能有點抽象。但要真正實踐也並不太難,不用想得太複雜。最近筆者就接觸了一個十分有意義的新項目,完美地體現了社會責任。
自新冠疫情侵襲以來,許多企業都要因時制宜,令傳統工作模式出現了許多轉變,例如僱主與員工都已愈來愈接受「在家工作」(Work from Home)。這些轉變並不會是暫時性的,且會配合更多的科技應用,重新塑造企業未來的生產流程以及員工的工作模式。
「既以為人,己愈有;既以與人,己愈多。」這句話出自老子的《道德經》第81章,即幫助別人愈多,自己反而愈充實;給予別人愈多,自己反而愈富足。我深深感受到這一語句,正正是我多年經營公司的最大信念:「客戶把工作交託給我們,我們就要把工作做好,甚至要令客戶讚歎我們的工作成果。」
筆者從來都認為,在香港要搞科技創業,「財」並不是最大問題。反而,最大的問題是「才」——人才。整體而言,香港IT界一直以來都有人手荒。而近年出現的移民潮,更加令情況雪上加霜。在這形勢下,促生了許多專門提供IT支援服務的公司,讓中小企毋須自行招聘,可以把IT支援的工作外判。
近期不論是創科企業或一般企業的管理層,日日夜夜都要想著3個英文字母——「ESG」,這其實是環境保護(Environmental)、社會責任(Social)及公司管治(Governance)的英文單字縮寫。其實早在大家都把ESG掛在口邊之前,我們公司已有關注相關議題,並自行制定了「RRR」的政策——即是減少浪費(Reduce)、重複使用(Reuse)和循環再造(Recycle)。
新冠疫情席捲全球,令大眾生活產生很大的改變,尤其是商業社會,老闆和員工的相處出現新模式。因應疫情發展到第五波,政府曾一再呼籲企業讓員工在家工作(Work from home,WFH),企業應當怎樣安排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