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外判支援可以為中小企提供既有效率又節省成本的專業方案。而企業在選擇服務承辦商時,需慎重考慮以下5大關鍵因素,以確保找到最適合自家公司的可靠合作夥伴。
在當今的數碼時代,中小企業對於IT技術支援的需求與日俱增。然而,許多中小企業內部缺乏IT專業知識和資源,因此 「外判IT支援」成為了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。
近期的財政預算案中,政府再度展現了對創科領域的堅定支持,提出在「BUD 專項基金」注入 5 億元資金,除會為申請企業提供 700 萬元資助外,再撥加額外 100 萬元「電商易」專項。這筆資金可助力企業在海外和內地電商市場中,探索更廣闊的業務版圖。然而,要成功轉型為電商企業,企業需要具備清晰的電商營運理念和尋找合適的技術合作夥伴。
香港政府多年來一直推行各種資助計劃以幫助中小企發展,而科技券可算是一大德政。計劃最初於2016年,目的是資助及支援本地企業和機構使用科技服務和方案,以提高生產力或將業務流程升級轉型。2020年4月該計劃也得到「升級」,資助比例由三分之二提高至四分之三,而資助上限也由港幣40萬元增加至60萬元。
企業在尋找協助進行數碼轉型的服務供應商時,很容易會遇人不「熟」,即遇上對有關技術不熟悉、欠經驗的IT公司,輕則事倍功半,重則要重頭做起、費時失事,而今次要說的是另一類陷阱——有心無力。
近年,人工智能(AI)的應用已經在不同行業及領域開始普及,而向來走在科技前沿的IT 支援行業,亦因為 AI 的出現而迎來不少機遇。筆者公司一直以來都有為客戶提供 IT 支援服務,眼見 AI 已經為我們團隊的工作帶來不少改變。然而在使用 AI 的過程中,我們亦遇上不少挑戰,需要應對與克服。 可想而知,大家都是被近日的ChatGPT風潮所「薰陶」而心生疑惑。
筆者從來都認為,在香港要搞科技創業,「財」並不是最大問題。因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、自由貿易天堂,要集資或找投資者,門路十分之多,而政府亦有許多幫助初創及中小企的資助可供申請,只要你所開發的科技產品或應用有具體可行的商業計劃,令潛在投資者確信有發展潛力,自然就「財來自有方」。反而,最大的問題是「才」——人才。